第一卷 政策出台 第1章 专家建议发射外星

陈寿椿在建议中提出:“我们的‘长征三号’火箭已有能力发射外国通信卫星,我们应该开放。”

航天工业部部长李绪鄂宣布:“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式对外开放,我国自行研制的‘长征二号’、‘长征三号’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,承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业务。”

小组成员认为:“商业卫星的制造由美国和欧洲垄断,因此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第一世界,而不是第三世界。”

1984年秋,时任航天部科研局总工程师的陈寿椿以个人名义,向时任航天部副部长的刘纪原和宋健写报告提了一个建议。这个建议就写在一张非常普通的、日常请示工作、提出建议的内部用纸上。

陈寿椿的建议提出:

我们的“长征三号”火箭已有能力发射外国通信卫星,我们应该开放。

当时刘纪原、宋健很快作了批示,他们都对这个建议表示同意。

宋健在批示中说:

完全赞成!我们首先要为第三世界发射卫星做出贡献。

这说明,我国完全有能力在国际上提供商业卫星发射服务,中国可以而且应该走出国门,这在当时航天部的管理层和领导层内部已经形成了共识。

早在1978年,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,就在客观上为“长征”火箭走向世界创造了机遇。但几十年来一直是高度机密的火箭事业,要走向世界,谈何容易,世界各国根本不了解我们。

中国,这个古老而又文明的国度,是火药和火箭发明的故乡,为世人所知。但对近代中国火箭的发展,对一个刚刚开放而又具神秘感的中国,世界对她的了解真是太少了。

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,怎样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航天科技工业,特别是中国运载火箭的发展?唯一的办法就是“请进来,走出去”。

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先后接待了美国航宇局、法国空间研究中心、英国空间中心、欧空局代表的访问。我们也先后派出了近百个科技代表团去美国、西欧考察航天工业发展的水平和现状。

在1982年召开的联合国第二次探索与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大会上,我国首次提出将要为其他国家提供发射服务。这次宣布,虽使各国感到震惊和意外,但却大大促进了世界开始对我国的了解。那时,我们手里也还只有“长征二号”火箭,只能发射低轨道卫星,而国际上迫切需要的是发射地球同步卫星。

美国在20多年前发射的“辛康二号”卫星,就成功定点于东经77度,首次证实了地球同步卫星用于商业通信的可信性。新的卫星通信时代开始了。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,已有大量的通信卫星等着要发射。

就在这个时候,1984年4月8日,我国用新研制的“长征三号”火箭将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送上太空。这是“长征”火箭系列的第十次发射。

“长征三号”首飞成功,表明我国具备了高轨道卫星的发射能力,同时也表明我国已拥有发射国际商业卫星的能力。这时国防科工委和航天部的领导开始酝酿一个新的构想:

打出去,利用我们航天技术的优势,承揽国外发射任务。这样,既可以造福于人类,为国家赚取大量外汇,又可以养活自己,保存、锻炼、提高科技队伍,从而使中国的航天事业不断发展、壮大。

陈寿椿在开始提建议时就得到了同事黄作义的支持。他们认为,与其靠政府财政生存,不如给别人发射卫星填补科研经费。

1984年底,一份关于把中国“长征三号”运载火箭打入国际市场的正式报告,送到了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、副主任沈荣骏的办公桌前。

这份报告,是中国一大批科研人员希望中国运载火箭进军国际市场的共同心声。

在这些有市场经济头脑的时代先锋们的倡导下,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始准备迈出国门。

长征新作:中国成功发射美国亚洲系列卫星 - 第一卷 政策出台 第1章 专家建议发射外星
目录

阅读本书,两步就够了......

第一步: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

扫一扫

第二步: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

扫一扫

不知道如何扫描?

×

正在处理。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