疯人说
疯人说书圈
成员 1574 帖子 1887 + 加入 退出
扫一扫

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

153******59

153******59

LV12 2021-12-20
《永远不要失去愤怒的能力》

我偏爱于此类半虚构半真事的书籍,所以也读过《天才在左,疯子在右》、《催眠师手记》、《梦游症调查报告》,目前来说,这本《疯人说》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了。
首先,书中几乎大部分精神病人的故事最后都指向了童年的经历,或者说原生家庭。这是我最喜欢它的地方,许多以精神病人为主角的小说会放大精神病人的行为、思想,对他们的形成原因一笔带过,很容易将精神病人特殊化、异常化,甚至神圣化,常常看到类似“精神病人窥视到了世界的真谛,所以疯了”之类的言论,我个人是很不赞同的。在我看来,我们所有人——不论男人、女人、小孩、老人、精神病人、正常人——一辈子都深受童年的影响,当然不排除个别人在以后的人生中,确实遭遇了改变性格、三观的巨大变故。而童年的经历则来源于父母亲,跳出“精神病人”这个范畴,想想现在的我们自己,谁不是被自己的父母深深影响着呢?
《双重人格》这一篇里穆戈和小栗子对话:“你知道一个孩子能幸福生活的前提是什么吗?——是他的母亲能幸福。”许多父母会放一个很严重的错误:为了孩子,我忍!忍受家暴、出轨、不幸,只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,不知不觉中,有些父母还会讲这份痛苦和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:“要不是因为你,我早就XXX了!”至于那些没有将这种话说出口的,还是会将负面情绪传达给孩子,孩子尤为敏感,很容易接受并责怪自己。
正如一句话所言:“你骂孩子,孩子不会恨你,只会开始不爱自己。”孩子就是一个不幸家庭里最常见的“索引病人”。孩子因为爱和孝顺,主动承担起父母的痛苦,最常见的就是“我要好好学习/工作,用好成绩回报家人。”之后也会顺从地嫁娶父母满意的那个人。总之,主动将自己的学习、工作、婚姻交给父母,好让父母没有那么痛苦。
而这种焦虑和顺从被放大、夸张化,就是精神病人猫女了。
最后,自然是贯穿全文的“齐素”这个线索人物了。他最后道别时说的话结合“网络狂欢S死一个努力生活的孩子”的故事,颇有种鲁迅的味道。
特别是那句“灯不够亮,不够响,那便把自己也投入火里,连肉带骨,烧得劈啪作响,他燃烧了自己,以痛醒世,开着这辆崩坏的身体,沿途留下焦烟和悲鸣,哪怕只能多引起一个人的注意,然后朝着悬崖,一截一截地坠去。”,让我想起了鲁迅的“有一分热,发一分光,就令萤火一般,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,不必等候炬火。此后如竟没有炬火:我便是唯一的光。倘若有了炬火,出了太阳,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,不但毫无不平,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;因为他照了人类,连我都在内。”
我看到“想法”里很多人在感叹“我要认同齐素了”、“这些人太可恶了”之类的言论,反而感到很开心,因为这说明我们还在反思和愤怒。
面对网络暴力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,最可怕的不是出现“从来如此,便对”的麻木和无所谓,而是能够保持生气,指责这种不合理的存在,并且反思自己是否有此类行为。
太多人随着年龄、阅历的增长,逐渐失去“愤怒”的能力,当他们在面对父母的强势和控制、面对亲戚长辈的侮辱和轻蔑、面对公众人物的恶性行为、权势人物的欺压,不仅无所谓还要去嘲笑那些愤怒人群过分“操心”,但是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改革都源自人民的愤怒,人的每一次改变也由愤怒开始。
所以,诚心祝福每一个书友永远拥有愤怒的能力、勇气和权利。
赞 6
举报举报 收藏收藏

圈内热读榜

放大

确定删除该条回复么?

取消 删除

获取掌阅iReader

京ICP备11008516号(署)网出证(京)字第143号京ICP证090653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452

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
不良信息举报:jubao@zhangyue.com 举报电话:010-59845699